有別於以專業為導向的傳統大學教育,通識教育以“立德樹人”為基本目標⚉,旨在培養身心健康,人格健全,有精神👨🚀,有見識👂🏼,有擔當的“人”🌄。為此🫃🏻,通識教育強調“知行合一”,“身心雙修”🏋🏻♀️,在教學方法上強調“以學為中心”☎,重在“育”而非“教”,鼓勵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,共同探索🐣。從歷史到藝術,從體育到生活,通識教育讓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體育素養👒🫠,更好地打造“人文EON4体育”。
《周易》與中國文化
時間🧖🏼♀️:周三 13-15 節(1-16 周)
地點👩🏿🏭🦻:教學樓 415
任課教師🖨:趙娟
《周易》作為中華文明的經典——“群經之首”、“大道之源”,對中國文化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。本課程試圖從《周易》占、經、傳、學四個方面引導學生了解《周易》與蔔筮文化的關系🚰、經傳文本編纂及成書過程、不同《周易》文本之間的關聯和差異、卦爻辭的基本解讀方法🎢、易學詮釋的“兩宗六派”以及海外《周易》的經典譯本和域外影響,進而引導學生探討《周易》對個體自身以及當今中國文化的啟發和意義。
任課教師簡介
趙娟🏃➡️,201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,獲文學博士學位🧚🏽♀️,專業方向為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🙏🏽,現為人文學院講師。2009-2010年以聯合培養的方式在柏林自由大學交換學習。2014年4-6月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(DAAD)訪問學者訪學於德國漢堡大學。2012-201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從事藝術理論與美術史的博士後研究工作。
博士論文《論<周易>的時間觀念:一個文化史的視角》,從一個文化史的視角👨🏽🎓,對《周易》筮法👇🏿、經、傳和易詮釋中的“時間”觀念進行了探討🏯,試圖厘清《周易》時間觀念對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基礎性意義🥓。
“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
本課程以《周易》經傳文本為中心🧢,通過課堂導引、經典細讀、小班討論、課程報告等形式帶學生走進經典,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,引導學生站在“古今中外”的視野上,深入認識自我和我們所處的時代,對生命和人類有所感,有所愛,汲取中國傳統的智慧,獨立自主思考和探索當下社會和世界的未來。